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政务邮箱登录 | |
        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政务公开 > 政府信息公开重点领域 > 统计数据 > 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发布

        2021年det365手机版_ibay365_北海365最新房屋出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

        来源: det365手机版_ibay365_北海365最新房屋出租统计局 发布日期: 2022-04-01 15:19 访问量: 【 字体:
            2021年,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,立足新发展阶段,贯彻新发展理念,构建新发展格局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,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,扎实推进“六稳”“六保”工作,经济运行稳中加固、稳定向好,发展韧性进一步增强,创新转型深入推进,改革开放激发活力,民生质量稳定提高,社会事业迈向更高水平,实现了“十四五”和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开局。

        一、综

        初步核算,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718.3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.7%,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.7亿元,下降0.8%;第二产业增加值10872.8亿元,增长9.5%;第三产业增加值11655.8亿元,增长8.1%,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.8:47.9:51.3。按常住人口计算,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.75万元,比上年增长8.1%。

        产业质态优化提升。全市高技术制造业产值14062.2亿元,比上年增长11.9%,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4.0%。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3.0%,占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35.3%,其中信息服务、电子商务服务、研发与设计服务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营业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0.7%、59.3%、36.4%和39.1%。数字赋能产业发展。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3300亿元。完成“智改数转”项目1.06万个。国家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有12家落户苏州。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业示范工厂3家、省级智能工厂13家,示范智能车间576个。新增全球“灯塔工厂”3家,累计达5家,占全国的1/6。纳米新材料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,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首次跻身全国第一。全国首个区块链发展先导区获批建设。苏州企业首获“中国质量奖”。

        出台全省首部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—《det365手机版_ibay365_北海365最新房屋出租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。在全省率先启动全市域“政银合作企业开办一站式服务专窗”。全面推动“一网通办”“跨省通办”,全市“不见面”政务服务事项比率超过90%。全年新设市场主体60.47万户,其中新设企业12.70万户,比上年增长17.8%。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74.07万户,其中企业82.97万户,比上年末增长7.8%。

       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2.1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1.75%。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.49%。发放稳岗返还资金6.41亿元,惠及企业16.5万户。我市荣获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。

       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.1%。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1.1%,衣着类上涨2.6%,居住类上涨1.9%,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.1%,交通和通信类上涨4.9%,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3.7%,医疗保健类上涨0.4%,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下降1.7%。

        2021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以上年价格为100)

       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

        102.1

          食品烟酒

        101.1

           #食

        101.2

             #粮

        98.5

              食用油

        103.1

              

        108.0

        畜肉类

        86.6

            水产品

        113.7

        111.4

        干鲜瓜果

        104.4

          

        102.6

          

        101.9

           #水、电、燃料

        101.4

          生活用品及服务

        101.1

          交通和通信

        104.9

          教育文化和娱乐

        103.7

          医疗保健

        100.4

          其他用品和服务

        98.3

        二、农

       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6.4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0.8%。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08.0千公顷,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24.0千公顷,蔬菜播种面积65.9千公顷。全年粮食总产量90.4万吨,比上年增长1.7%,其中夏粮产量22.9万吨,增长6.3%;秋粮产量67.4万吨,增长0.3%。年末生猪存栏23.3万头,比上年增长102.9%,全年生猪出栏10.9万头,增长18.8%。主要农产品中,猪肉产量0.8万吨,增长13.8%;蔬菜产量199.6万吨,下降1.7%;水产品产量14.3万吨,下降12.5%。

        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动态全覆盖,新增现代农业园区6.67千公顷,建成高标准蔬菜基地10个,美丽生态牧场10家。积极发展绿色食品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,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69.4%,累计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8个,年末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15个。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,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1127万元。昆山玉山镇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,5个村庄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。

        三、工业和建筑业

       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,达41308.1亿元,比上年增长17.2%。分行业看,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,通用设备制造业,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,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,汽车制造业,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六大行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0.8%、22.7%、19.2%、26.3%、19.9%和28.5%。分规模看,大型企业产值17276.9亿元,比上年增长14.3%;中型企业产值10007.9亿元,增长20.1%;小微型企业产值14023.3亿元,增长18.8%。年产值规模超百亿元的企业数量达38家,比上年末增加8家。百强企业实现产值14035.2亿元,增长19.4%。从经济类型看,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1386.8亿元,比上年增长24.8%;民营企业产值16461.1亿元,增长19.0%;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产值23651.9亿元,增长15.5%。

        全市制造业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2307.0亿元,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.0%。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、先进材料、生物医药四大创新产业集群产值比上年增长17.1%,其中集成电路、高端装备制造、前沿新材料、创新药物产值分别增长24.6%、15.5%、34.3%和20.5%。集成电路、电子元件、3D打印设备、传感器、工业机器人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8.4%、28.3%、68.5%、30.2%和44.8%。

       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363.0亿元,比上年增长19.6%;利润总额2716.6亿元,增长21.9%。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5.4万元/人,比上年增长18.1%。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9.2%,比上年提高0.2个百分点。

        2021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

        产品名称

        比上年增长%

            化学纤维

        万吨

        698.8

        6.4

            

        万吨

        3114.4

        1.9

            

        万吨

        3966.9

        -0.5

            

        万吨

        5004.2

        -3.5

            电梯、自动扶梯及升降机

        万台

        23.8

        11.4

            滚动轴承

        亿套

        6.7

        27.2

            工业机器人

        万套

        1.7

        44.8

            

        万辆

        6.4

        -15.4

            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

        万对千米

        374.4

        7.0

            电力电缆

        万千米

        293.6

        6.6

            

        万千米

        6384.6

        17.4

            

        万芯千米

        3798.1

        -14.8

            太阳能电池(光伏电池)

        万千瓦

        617.5

        24.6

            房间空气调节器

        万台

        387.3

        17.4

            电子计算机整机

        万台

        5397.7

        10.2

            移动通信手持机(手机)

        万台

        3388.1

        -20.2

            集成电路

        亿块

        364.4

        38.4

            光电子器件

        亿只

        277.5

        19.2

            电子元件

        亿只

        16105.3

        28.3

        全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119.6亿元,比上年增长8.8%,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3089.8亿元,增长8.4%;竣工产值2215.6亿元,比上年增长13.8%,竣工率达71.0%。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6435.7万平方米,比上年增长20.1%,其中新开工面积4577.5万平方米,下降1.8%。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40.1万元/人。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878.2亿元,比上年增长3.2%。

        四、固定资产投资

       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60.6亿元,比上年增长8.3%,其中第一产业投资10.7亿元,增长117.2%;第二产业投资1608.3亿元,增长5.2%,其中工业投资1604.8亿元,增长5.0%;第三产业投资4041.6亿元,增长9.5%。分投资主体看,国有投资1442.3亿元,增长2.8%;民间投资3393.3亿元,增长11.0%,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9.9%;外商及港澳台投资824.9亿元,增长8.1%。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41.2亿元,比上年增长10.4%。

        全年完成高技术产业投资788.3亿元,比上年增长18.4%,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632.6亿元,增长15.9%,高技术服务业投资155.6亿元,增长29.5%。完成新兴产业投资1521.7亿元,比上年增长14.4%,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26.9%,比上年提高1.4个百分点,其中生物技术和新医药、软件和集成电路、新能源、智能电网和物联网等行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60.7%、46.2%、37.6%和37.0%。

            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869.8亿元,比上年增长7.3%。房屋新开工面积2728.3万平方米,增长13.7%;房屋施工面积11921.3万平方米,下降3.7%;房屋竣工面积1238.9万平方米,下降19.8%;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275.4万平方米,比上年增长3.8%,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088.3万平方米,增长4.7%。

        五、国内贸易

            打造“双12苏州购物节”“五五购物节”等消费品牌,制定出台首店经济、夜经济等专项政策举措,在全国率先开展全域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31.3亿元,比上年增长17.3%,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8314.0亿元,增长17.2%;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717.3亿元,增长17.8%。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,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413.2亿元,增长17.5%;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18.2亿元,增长13.6%。

            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单位商品零售额中,服装、鞋帽、针纺织品类,金银珠宝类,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,通讯器材类,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6.1%、34.8%、34.1%、19.7%和29.5%。汽车类商品零售额963.3亿元,比上年增长9.2%,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75.8亿元,增长126.9%,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占汽车类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从上年的2.6%提升至7.9%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9.6%。

        六、对外经济

       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5332.0亿元,比上年增长13.5%,其中出口14875.8亿元,增长15.0%,进口10456.2亿元,增长11.5%。贸易方式持续优化,一般贸易进出口10040.3亿元,比上年增长18.8%,快于加工贸易15.4个百分点,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9.6%,比上年提高1.8个百分点。从经济类型看,国有企业进出口1462.2亿元,增长17.0%;外资企业进出口16462.2亿元,增长7.2%;民营企业进出口7406.5亿元,增长29.9%。从出口市场看,对美国、日本、欧盟(不含英国)和东盟出口分别为3216.8亿元、1126.6亿元、2723.4亿元和1861.0亿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9.9%、4.2%、22.6%和16.9%。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进出口3588.4亿元,增长19.8%。全年机电产品出口11837.3亿元,比上年增长14.9%;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475.1亿元,比上年增长9.0%。

        全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256.1亿美元,比上年增长10.8%。外贸新业态蓬勃发展,市场采购贸易额15.3亿美元,比上年增长50.6%,跨境电商贸易额增长24%。全年完成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38.5亿美元,比上年增长3.1%;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55.1亿美元,增长5.3%。

        全年新设外资项目1462个,比上年增长16.4%;实际使用外资69.9亿美元,增长26.2%。年末156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苏州投资设立了441个项目。大力发展外资总部经济,新增省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20个,累计达171个。新增对外投资项目349个,中方境外协议投资额32.54亿美元,其中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协议投资额占比达24.6%。苏州自贸片区2项案例获评国务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。中欧班列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专列首发,全年开行中欧班列500列,比上年增长38.1%,东南亚卡航累计发车1054车次。

        七、财政金融

        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10.0亿元,比上年增长9.0%,其中税收收入2166.7亿元,增长8.1%,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6.3%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83.7亿元,比上年增长14.1%,其中城乡公共服务支出2046.8亿元,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9.2%,比上年提高1.1个百分点。

        年末共有各类金融机构922家,比上年末增加37家。全年金融业增加值1970.9亿元,比上年增长6.8%,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.7%。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8627.0亿元,比年初增加3461.3亿元,比年初增长9.8%;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3555.8亿元,比年初增加1503.7亿元,比年初增长12.5%。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9502.8亿元,比年初增加5307.0亿元,比年初增长15.5%。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0233.8亿元,比年初增长9.9%;中长期贷款余额26912.4亿元,比年初增长16.9%。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、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和数字人民币试点等金融改革创新持续深化。

        年末保险公司主体89家,保险公司分支机构803家。全年实现保费收入779.9亿元,比上年增长7.6%其中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567.6亿元,增长11.4%;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12.3亿元,下降1.4%。保险赔付支出238.9亿元,比上年增长25.0%。

        全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42家,其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35家,年末全市共有境内A股上市公司175家,数量位居全国第五。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18家,累计38家,居全国第三。北交所上市企业4家,位居全国第二。全国首批、江苏首个公募REITs成功上市。

        年末全市证券机构托管市值总额1.3万亿元,各类证券交易额8.46万亿元。

        八、交通物流

        年末公路总里程11558公里,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19.9公里。全市公路、水路客运量1.48亿人次,旅客周转量96.6亿人公里,分别比上年下降34.1%和26.6%;公路、水路货运量2.8亿吨,货物周转量366.6亿吨公里,分别增长8.6%和11.6%。

        全年铁路客运量7875.3万人次,旅客周转量188.3亿人公里,分别比上年增长24.4%和45.4%。铁路货运量217.4万吨,货物周转量13.7亿吨公里,均比上年增长14.9%。

        苏州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5.7亿吨、811.5万标箱,分别比上年增长2.1%和29.0%。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00万标箱。

            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478.96万辆,比上年增长6.2%,其中私家车396.2万辆,增长5.7%;新能源汽车11.6万辆,增长101.4%。年末市区轨道交通(含有轨电车)线网运营线路里程254.2公里,其中有轨电车44.2公里。全年市区轨道交通(含有轨电车)运营里程2786.9万列公里,线网客运量40906.1万人次。市区公共汽车运营车辆6348辆,新开辟、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16条,公交线路总数达633条,全年市区公交客运总量3.6亿人次。

        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276.9亿元,比上年增长2.7%。发送快递24.7亿件,增长17.6%;实现快递业务收入245.4亿元,增长4.7%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97.9万户,移动电话用户1831.0万户,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84.8万户,移动互联网用户1675.6万户。

        九、科技教育

       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十二年居全省首位。预计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.8%。全市财政性科技投入235.1亿元,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9.1%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1686.5亿元,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2.5%,比上年提高1.6个百分点。年末各类人才总量335万人,其中高层次人才32万人,高技能人才82.4万人。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创业类人才总量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第一。新增省“双创人才”122人,累计1236人。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85957件,比上年增长16.1%;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6.90件,比上年末增加8.85件。PCT专利申请3121件。获中国专利奖金奖4件,占全国十分之一。

       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、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、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,全国首个先进技术成果区域转化中心——长三角转化中心落户我市。全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72家,累计919家;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2家,累计1193家;新增省级以上众创空间67家,累计340家;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6家,累计24家。全市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0家,省级以上学科重点实验室7家。新增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3家,累计78家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393家,累计达11165家。认定“独角兽”培育企业157家、瞪羚企业528家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24家,累计达49家。入库知识产权强企培育企业5000家。年末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企业达1.77万家,比上年增长43.4%。“科贷通”全年为2092家企业解决贷款84.1亿元。

        全年建成投用中小学幼儿园85所,新增学位9.71万个。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学校858所(不含幼儿园),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所;在校学生175.84万人,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7.51万人;毕业生36.36万人,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7.06万人;拥有专任教师11.34万人。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966所,比上年末增加50所,在园幼儿38.61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0.17万人。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、河海大学苏州研究院签约落户,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加快建设,苏州城市学院正式成立,苏州大学未来校区首期启用。

            十、文化旅游、卫生和体育

        实施“苏州文化产业倍增计划”,聚焦“动漫游戏、影视”等产业核心领域,拓展“创意设计、演艺、文化旅游、工艺美术、先进文化制造”等领域发展。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5.2%。苏州博物馆西馆、中国丝绸档案馆建成开放。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1座,公共图书馆11座,文化站93个。苏剧《太湖人家》获江苏省文华大奖。举办第三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·国际旅游节、第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。建设数字化文旅平台“君到苏州”,提供一站式文旅咨询服务。

        全市拥有5A级景区6家,4A级景区34家。乡村旅游精品民宿80家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273.5万人次,比上年增长19.8%,实现旅游总收入2294.4亿元,比上年增长11.0%。遗产保护形成示范,年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8处。

       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027家,其中医院243家、卫生院86家。卫生机构床位7.76万张,其中医院6.66万张、卫生院0.80万张。卫生技术人员10.10万人,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.94万人、注册护士4.48万人。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全年完成诊疗量9308.8万人次,比上年增长8.8%。市中医院二期建成投用,市急救中心和市儿童健康发展中心开工建设,加快推进市太湖新城医院、市妇幼保健院、市转化医学中心、市疾控中心、苏大附一院总院二期、苏大附属独墅湖医院二期建设。

        新建改建体育公园12个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.81平方米。det365手机版_ibay365_北海365最新房屋出租运动健康中心建成投入试运营。市民体质监测合格率96.9%,比上年提高 0.9个百分点。举办省级及以上赛事51项次,其中国际、洲际比赛2项次,承办东京奥运会女足亚洲区预选赛附加赛、2022卡塔尔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40强赛。苏州运动员参加东京奥运会,获得11铜,参加十四届全国运动会获17金14银11铜。全年体育彩票销售37.4亿元。

        十一、人口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

       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84.78万人,比上年末增长0.8%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1.93%。年末户籍总人口762.11万人,比上年末增长2.4%。户籍人口出生率7.08‰,比上年下降1.93个千分点;户籍人口死亡率6.8‰,比上年下降0.56个千分点;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0.28‰,比上年下降1.37个千分点。

        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191元,比上年增长9.0%,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888元,增长8.3%;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87元,增长10.4%。全体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1818元,比上年增长20.3%,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6566元,增长19.4%;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240元,增长23.1%。

            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数592.41万人,比上年增加23.31万人;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06.45万人,比上年增加23.42万人;失业保险、工伤保险、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555.31万人、652.77万人和566.63万人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095元/月,最低工资标准2280元/月。

            全市发放尊老卡192.4万张。开工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0家,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418张,家庭夜间照护床位2796张,完成3985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。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社会服务机构181家,其中养老服务机构165家、儿童服务机构10家。

        十二、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

        苏州跻身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。建成海绵城市面积41.97平方公里。桐泾路北延工程隧道双线贯通,苏城大道、中环北线建成通车。轨道交通5号线开通运营,轨道交通6号线、7号线、8号线、S1线等重大工程稳步推进。获评全国首批“千兆城市”,光纤宽带覆盖用户654.29万户,城域网出口带宽15.5T。累计建成5G基站达27166个。全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点6089个、累计投入车辆16.7万辆。

       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685.3亿千瓦时,比上年增长10.6%,其中工业用电量1271.5亿千瓦时、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59.6亿千瓦时,分别比上年增长8.6%和12.4%。全市拥有区域供水厂21座,总供水能力752.5万吨/日,其中市区供水能力365万吨/日。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43.4万吨/日。全市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42.81亿立方米,比上年增长5.9%;家庭天然气用户333.6万户,比上年增长8.5%。

        十三、资源、环境和安全生产

       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。市区PM2.5年均浓度28微克/立方米,比上年下降15.2%;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5.5%,比上年提高1.1个百分点。全市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86.7%,与上年持平;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92.5%,比上年提高0.5个百分点。在全省“263”专项行动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,连续四年名列第一。全市新增及改造绿地面积300万平方米。年末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.4平方米,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.7%,林木覆盖率达20.5%,自然湿地保护率达70.4%。全市生活垃圾分类“三定一督”小区实现全覆盖,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%。推动工业污染深度减排,全年累计排定实施VOCs治理项目1322家,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23家。

        全面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,生产安全事故起数、死亡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42.2%和27.9%。


        注释:

        [1]本公报中2021年统计数据为快报数。

        [2]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,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。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,按现价计算,为名义增长速度。

        [3]个别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,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。

        [4]由于统计口径调整,2021年公路客运量、公路旅客周转量、水路货运量、水路货物周转量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速。

        [5]数据来源:本公报中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;高新技术企业、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众创空间、新型研发机构、独角兽企业、“科贷通”等数据来自市科技局;智改数转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等数据来自市工业和信息化局;机动车保有量、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;低保、社会服务数据来自市民政局;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;城镇新增就业、登记失业率、社会保障、人才总量等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;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;海绵城市面积、管道天然气数据来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;绿地面积、林木覆盖率、自然湿地保护率数据来自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;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、公共自行车数据来自市城市管理局;交通运输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;供水、生活污水处理数据来自市水务局;现代农业园区、蔬菜基地、美丽生态牧场、绿色优质农产品、农产品地理标志、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;进出口数据来自苏州海关;外资、外经数据来自市商务局;文化、旅游、文物保护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;卫生医疗数据来自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;知识产权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;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;金融机构、上市公司等数据来自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;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det365手机版_ibay365_北海365最新房屋出租中心支行;保险数据来自苏州银保监分局;轨道交通数据来自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;有轨电车数据来自苏州高新有轨电车集团有限公司;铁路数据来自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苏州站;邮政快递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;用电数据来自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;医疗保险、生育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;市场主体数据来自市行政审批局;生产安全事故起数、死亡人数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;光纤宽带、5G基站等数据来自江苏省苏州通信行业管理办公室。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、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。

        相关文件

    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        分享到:
        分享
        打印页面|关闭页面
        分享文章到
        朗读
        • 播放
        • 重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