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会组织有着提供公共服务、化解社会矛盾等作用,迅速灵活,可以及时回应社会突发问题,专业理性,可以有效促进社会源头治理。2022年,吴中区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突出“引”、着力“育”、强化“管”,不断开创组织建设好、作用发挥好、监督管理好的新局面。
这一年,社会组织强“引力”、聚“合力”,吹响党建“集结号”。
在抗击新冠疫情防控中,吴中区社会组织党委以“党建+”引领,发出“益往吴前”动员令,成立“公益先锋”行动支部,在心理疏导、链接资源、应急救援、扶贫助困、志愿服务等方面运营专业社会工作方法、发挥专业能力,引领多元治理共同体多方协同、高效联动,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。一是守一线,党员先锋冲在前。行动支部党员组织社工、志愿者658人次,化身心理疏导员、知识宣传员、防疫登记员、物资快递员等,为社区提供人力协助,为高龄独居老人、困境儿童、病残人员等特殊群体提供精准服务,服务时长达31099.5小时。二是传爱心,募捐善款有方向。行动支部以一线需求为导向,联系爱心企业、爱心人士,募集102.881万善款、6000件防护服、口罩等防疫物资,搭建慈善资源与帮扶需求对接平台,为爱心资源找到方向,将爱心款物及时送达抗疫一线。三是减压力,心路相伴克时艰。行动支部20余名社工提供“7×24小时”线上心理疏导、情感支持和疾病知识答疑,主动关心关怀受疫影响群众起居、工作、生活状态,覆盖6个管控小区、3家隔离酒店,累计服务170余次,每次服务时长40分钟以上,帮助80多名群众缓解心理压力。
这一年,社会组织促“提升”、激“活力”,探索培育“孵化器”。
吴中区积极培育社会组织、引育社工人才、推进“五社联动”,加快发展生活服务类、公益慈善类和居民互助类社区社会组织,培育一批有潜力、有能力的社会组织。一是阵地建设“铺好路”。创新打造吴中区五社融合创新实践中心,支撑社会组织“党建赋能、服务尽能、组织创能、人才增能、品牌优能”五大方面。开展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入驻招募,7家专项资源型入驻类社会组织成功入驻、8家社工专项培育孵化类社会组织加入培育计划。二是赋能培训“提好质”。开展社会组织负责人培训、社会工作专题培训等,课程内容涵盖新时代社会组织发展机遇与挑战、后疫情时代社会工作的可能与可为等多类主题。举办专项社工站建设主题增能培训,提升社会组织承接社工站能力。开展社会组织登记评估工作,今年共有90家组织参评;等级社会组织总数达282家,覆盖率达61.7%。三是示范引领“带好头”。长桥街道入选全市首批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观察点,成立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,为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和项目品牌提供“枢纽、支持”作用。辖区现有社区社会组织215家,在社区治理、垃圾分类、居民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。培育出“星火”、“老来乐”等知名队伍,服务事迹刊登于《学习强国》,多名成员荣获“吴中区百名志愿者”。
这一年,社会组织多“手段”、严“管理”,织密发展“监督网”。
在吴中区登记的社会组织共有457家,活跃在科教文卫等各个领域。吴中区加强综合监管,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,构建覆盖广泛、类型多元、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。一是把好“收费关”,专项整治促规范。全面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专项整治,在52家行业协会商会自查自纠的基础上,联合发改、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涉企收费联合检查,抽查汽车行业商会等5家社会组织,未发现行政事业性收费、评比达标表彰等活动强制及变相收费问题。2022年,全区行业协会商会收取会费772.1万元,减少收费金额281.73万元。二是把好“年检关”,认真审查广覆盖。完善社会组织年检制度,提升社会组织参检率。全区应参加2021年度检查的社会组织共有447家,实际参加年检社会组织427家,参检率95.5%。其中社会团体参检率92.3%、民办非企业单位参检率96.9%,参加年报社会组织3家,年报率100%。三是把好“日常关”,综合治理出实效。运用社会组织等级评估、“双随机一公开”、抽查审计、实地检查等工作,完善社会组织日常监管制度。联合第三方会计事务所随机抽查30家社会团体、民办非企业,对存在问题的社会组织下发整改通知书、行政提示书,要求限期整改,强化对社会组织的事中事后监管。